教育部简报〔2021〕第54期
南昌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注重红色文化涵育和“双创”竞赛牵引,强化创业创新教育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双创”动力。将红色基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实施“星火引航计划”,打造星火课堂、星火仪式、星火行动、星火阵地“四个平台”,组织师生重走小平小道、党员宣誓仪式等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成立井冈山研究中心,建设红色文化馆,打造校史馆、博物馆、文创馆等文化育人平台,开展“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唱响红色经典”“红色走读”“诵读红色家书”等活动,积极营造“红色引领、科研提升、教学相长”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将红色基因融入创新创业实践,由学校本硕博学生组成的“稻渔工程”团队在江西10万余亩稻田里推广“稻虾、稻蟹、稻鱼”等混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受益农民700余户,惠及5000余人,2020年被评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团队孵化出“富甲天下”“新青年讲习所”“珍蚌珍美”等创新创业团队,足迹遍布江西、重庆、湖南等8个省(市)63个城镇,技术服务51家企业,开展科技兴农活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创新改革,提升“双创”能力。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南昌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建设高水平大学整体方案,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实行多学科融合贯通培养,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成的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互通集成的多学科一体化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截至目前,学校共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21门,“创业+”专业课程11门,更新创新实验(实践)课程498门。跨学院、跨学科组建际銮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人工智能、新功能材料与技术、空间物理等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由学院提供课程、行业企业提供支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吸引行业、产业优秀人才担任导师,打造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已组建近1800人的创新创业导师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突出竞赛牵引,增添“双创”活力。出台《南昌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修订)》《关于鼓励师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强化竞赛牵引,突出学院特色,打造“一院一赛”品牌,着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卓越计划2.0,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条件保障。出台《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将春秋两学期变更为春夏秋三学期,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推动实现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全覆盖。学校2005年成立的机器人学生创新团队在历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奖100余项。近年来,机器人创新团队中已有20余名本科生创办了10余家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促进产教融合,汇聚“双创”合力。加强校政、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打造“教育—实践—孵化—转化”系统完整培育链、转化链,多方协作汇聚支持学生“双创”的合力。构建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孵化空间,依托校企合作创立的“汇智创客空间”,设置“互联网+”、文化艺术、智能制造、文创产品等成果孵化区和成果孵化基金,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网,设立大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和创新创业奖学金,打造学校内部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依托学校科技园发光材料、食品工程等十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双创”提供完善的设施服务。以“互联网+”大赛为平台,推进创新创业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学校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的 “中科光芯—硅基无荧光粉发光芯片产业化应用”项目硅衬底LED技术相关成果已发展成上中下游产业链,推出近百种LED芯片、器件和应用产品,每年产销额超20亿元,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1 武汉卫星商贸行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