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小众化”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普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通识教育阶段,但还缺少精准化设计和管理。本文对精准化创新创业的必要性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从理念创新、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实践平台四个方面论述了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路径,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
一、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样且适宜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并在恰当的时间对学生准确施教,以培养创新创业的特色人才。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层次化和差异化:一是结合各个年级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二是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对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开设不同程度的课程。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尊重人才成长的个性化,构建层次化、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多样化创新型人才[2]。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端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启步与萌芽阶段、尝试与探索阶段、全面推进与拓展阶段及成熟与蓬勃发展阶段,从最初的起步和萌芽阶段到现在全面进入细化分层、多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各高校的教育水准参差不齐,科学化、理论化的教育体系还未建立。所以,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有极大的不足。
(一)创新创业理念不成熟
在目前阶段,社会各方面还没有彻底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和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从高校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发展战略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氛围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不足。从社会会角度来看,还没有形成多元、兼容、发展的创新创业理念,绝大多数学生所在家庭的就业择业观念仍然偏向传统,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仍然是大部分家庭的首选。从学生角度来看,缺少物质和精神的支持,直接导致学生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失去了创新创业的激情。部分同学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自己无关,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纯地理解为获得学分,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精准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深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创新创业教材层出不穷,理论知识和理论教学相对完善,但是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在,同时又是打开“创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3]。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学生体验不到位,创新意识难以得到激发,创新能力也难以提高。
2.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学科竞赛、创业大赛获奖或创业项目获批立项等,或者将创新创业教育看成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捷径”。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看成一门独立学科,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和规律并未做深入细致研究,教育理念还远未达到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
3.创新创业教育对象划分不合理。大部分高校在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通识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教学,学生通过选修课方式进行课程选择,课堂一般以大班教学为主,包含多个专业和方向,这种教学方式未对受教育群体进行精细划分,大水漫灌,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涉及学校、学生、企业多主体的教育,学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场所,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企业是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就目前来看,三者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管理,创新创业机制体制仍不健全,未能将三者有机结合,影响三者最大功能发挥。高校在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时,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师资力量一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
2.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支持弱。多数学校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课程,或者邀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使得教学安排比较粗糙,学生没有学到实质性的内容,缺乏对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校创新创业的经费较少,不能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实际到位的指导和援助,致使高校虽然投入了许多精力但却收效甚微。社会和家庭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弱。实践和体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所在。没有实践的创新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催生学生的创新潜力。但就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停留在书面和项目上,部分项目能进入孵化阶段,也很难真正走进市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弱,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健全
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牢靠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实战经验。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短,缺乏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健全。一是缺少专职教师。高校负责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一般以兼职身份授课,教师多以就业部门的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为主,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二是缺少专业教师。受当前本科教学的办学特点和课程设置的影响,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能力有待提升,只能基于课本上的理论内容讲解,不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情境与学生互动,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形式,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三是缺少创新创业专业培训指导技师。受各方面影响,高校难以引进真正有创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不能做到以身说教,降低了课程的信任度。
(五)创新创业项目向实践转化渠道不畅通
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较少,大多数高校未能很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一些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和创客空间等实训基地,但是并没有与其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导致一些创业大赛的项目不能得到很好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只能停留在计划阶段,无法实施,导致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低。高校、企业、社会的三方面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不仅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精准度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符合时代的要求、能够服务于时代的需要并能有效地推动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坚持个性化、层次化、阶段化的教学理念更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4]。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认知水平等多因素进行分类施教,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其次,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准。根据创新创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引导,落实管理精细化。在创新创业教育初期阶段,重点是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基本素养与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了创新品质,正在开展具体创新项目,这时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技术、场所以及融资等方面的支持,配备专业导师,让专业导师在项目策划、项目实施、经济效益方面给与指导。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跟踪、咨询与诊断方面的服务。积极引导并鼓励有一定条件的学生发展具有市场潜能、效益好的项目进入到实际运作中,为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争取税务、工商、城建、卫生等多个部门的支持,简化相关审批手续,免征相关费用等相关优惠政策[5]。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化、多元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培养一支多元化,具有创新创业专业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有助于学校实施和发展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针对目前创新创业师资存在的问题,尽快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充分吸收专业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背景,对专业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把握更为直接和深入,因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其次,增强教师实践性。针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不高这一特点,通过组织任教老师参加创业实践再教育,储备实践知识。引导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感受公司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反馈至课堂,增强课堂的实践性与鲜活度,给学生一个现实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堂教育;同时,高校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参与市场,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效。再次,打造多元化教师队伍。培训本校师资队伍同时,注重引进校外优秀企业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充实教师队伍。教师的多元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方位的指导,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全面了解与创新创业有关的信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面的保障。
(三)进行课程改革,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包括三个要素:课程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评价。通过对三个要素进行精准安排和设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效果。
1.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课程设计
可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为通识教育+专创融合+实践模拟的结构,如图1。通过这三个模块,形成循环渐进的精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图1 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块
首先,将通识教育设为必修课。在通识教育阶段,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学上主要设置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方法论课程。在讲授创新创业国内外发展历程和背景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探索创新创业的本质和规律。这个阶段主要以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在潜意识里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为主。
其次,将专创融合教育设为选修课。把学、用、创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专创融合课程需要专业教师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深入行业、企业、市场开展充分调研,深度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树立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另外,将科创创新训练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案例的指导与培养,让专创融合教育有抓手,有模型,以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再次,实践模拟设为选修课。在实践模拟阶段充分挖掘校内外实践模拟资源,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转化。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一般可以集中展示创新创业的优质资源,指导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可以从认识层面和技术层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展行业前沿观摩,加深学生对专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捕捉前沿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商机,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创新。对可以进行创业孵化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邀请有这方面经验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开展精准指导,从资金、技术、场所、优惠政策多个角度提供全方位提供服务和指导。
2.增加案例和体验,丰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内容讲授和体验活动相结合[6],加深体验,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使其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发表不同观点,甚至是对立和交锋,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潜力[7]。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互惠多赢”的原则共享教学资源。结合高校组织的一些创新创业类的比赛,比如“创青春”和“互联网+”、“挑战杯”等活动[8],挑选部分优秀作品作为共享资源,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和交流。
3.开展多元化评价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涉及面较广,在设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应体现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一是制定适合本校的评价机制。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学特点和水平各不相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从高校的实际出发[8]。二是制定多维度教师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允许教师利用校内、校外多种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重体验和能力培养。三是建立多样式考核方式。传统的试卷考核办法,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采取实际问题解决能否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路、创新方案设计、实践创业等多种样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四)完善教学实践,积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教学实践是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最关键的一步,它让学生最后可以牢牢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并为自己所运用,并且在实践中深刻感悟创业精神真谛。且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真实的创业大环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以后步入社会中不会感到恐惧。所以,学校在进行平台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是高校可以与社区商务合作,精心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可以真正的提供给大学生切身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亲身体体会创新创业的现实情境,进而调整整改自己的模型。二是高校可以引用“互联网+”的模式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借助“互联网+”来实现实践平台的多元化,完善精准化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社会中的相关信息,找到自己发展的的方向,不断克服困难,来实现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并把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到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中。三是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经营和管理的相关内容,配备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9]。
四、结论
从国家角度来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工程。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争取地方政府有力支持,开展校企合作,在稳固中求发展,精准中求突破。
参考文献:
[1] 徐九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亟需解决的问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3月第21卷第1期.
[2] 许爱华,吴庆春.基于精准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20(11):109-112.
[3] 刘世权.大数据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精准化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4):156-159.
[4] 刘楠.“精准供给”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20(05):126-127.
[5] 高霞.“双创”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探索[J].中国市场,2020(32):175-176.
Copyright © 2002-2021 武汉卫星商贸行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