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一个村落如何在几十年里发生花样蝶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故事。今天下午,记者跟随“社会治理‘最多跑一地’·全国法治媒体浙江行”主题采访活动一行,来到了宁波云龙镇上李家村。
走进村里,常绿树木葱郁,鸟儿在树叶中欢快的鸣叫,一座座三层小楼房在树丛中错落有致,让人感觉是走进了度假山庄的别墅群。
叩开村民赵苗定的家门,来开门的是他的老伴郏翠娣,眼前的郏阿姨一头黑发烫着细卷,穿着一条暗红色的连衣裙,格外精神,要是不问她的年纪,谁都猜不到她已经72岁了。
“我家老头子出门散步去了,还没回来。”说话间,郏翠娣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而聊到上李家村几十年中的前后变化,郏阿姨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一家四口就挤在一间房间中
云龙上李家村是鄞南平原上一个李氏主姓的小村,村域面积0.43平方公里。郏翠娣说,她和老伴赵苗定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李家村人。“那个时候村里很多人都去上海等地谋生,我的父母也是其中之一。”郏翠娣说,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的上李家村跟周边的其他村庄一样,人们都是以种田为生,生活贫瘠。
说话间,赵苗定散步归来,今年74岁的赵苗定和老伴郏翠娣一样,真实年轻并没有显现在脸上,看起来一样年轻,精神抖擞。被问到对于小时候的生活记忆还有哪些时,赵苗定摸了摸自己的头,笑着说:“那个时候的生活就是穷,不只是我们穷,是所有人都穷。”
1969年,22岁的郏翠娣和赵苗定结婚了。赵苗定家一共三个兄弟,他是家中的老二。婚后,郏翠娣和赵苗定与婆婆同住,“那个时候家里就一间土木混合结构老房子,哥哥嫂子家住楼下,我们家就住他们楼上,没结婚的三弟和婆婆一起住旁边的小屋。”郏翠娣说。没地方做饭,就在楼下搭个棚,架个灶,生火做饭了。后来女儿、儿子先后出生,一家四口照样挤在一间房中。
1966年,因为调整生产大队的规模,上李家村和后小房村、徐东埭三村成立了徐东埭大队,后来,徐东埭村引进了第一家村办企业,徐东埭五金厂。看着赵苗定是生产队里抽水的,平日里多少有跟机器打交道,于是村书记找到了赵苗定,问他愿不愿意去五金厂跑供销。“那个时候哪知道怎么跑供销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赵苗定还是去了五金厂。
1976年,上李家村脱离了徐东埭大队,这家五金厂更名为上李家良种场五金厂。1981年,上李家村兴办了印刷厂,为了给印刷厂输送技术人才,上李家村还开办了专门的技校培养人才。“印刷厂比五金厂规模大很多,那个时候村里的人多人都在印刷厂上班。”赵苗定说,村里为了投入更多的精力兴办印刷厂,于是把五金厂转制,他和另外一户村民合力承包了这家五金厂。
两层楼房建成还通上了沼气
1984年底,承包了五金厂的赵苗定赚到了“第一桶金”,于是,他在村里批了一块宅基地,花了15000元左右造起了一幢两层的楼房,楼房后还有2间小屋,装修一新后,成了村里的“样板房”,接着还买进了彩电、沙发,生活条件一下子改善了不少。
上世纪80年代,当时市场上供应的猪肉都是靠农户散养的。捕捉到市场先机后,1986年,时任上李家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成表带领村民,在距离村庄500米的地方建起了年产10万只肉鸡、1万头猪的大型畜牧场,成为宁波市副食品供应基地。
畜牧场越办越红火,猪粪鸡粪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却日趋严重。为此,李成表带人到上海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于1988年建起以猪粪为原料的大型沼气工程。猪粪发酵后,剩渣已经没有公害,成为理想的农业基肥,所产的沼气能满足全村村民的煮饭烧菜需求。
就这样,村民们终于了脱离了“黑厨房,土灶台,破风箱,一日三餐不离柴”的日子,家家户户筑起了贴着瓷砖的灶台,摆上了干净整洁的沼气灶。
而通了沼气后,环境大为改善的上李家村,还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1992年,上李家村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国际环境保护村”称号。
郏翠娣自豪地说,当年的《人民日报》和《浙江日报》分别对上李家村入选 “全球500佳国际环境保护村”称号做了相关报道,现在的上李家村文化礼堂内,还展示着当年相关报纸的报道,“这个称号,对于我们所有的上李家村人来说,都是莫大的骄傲。”
新村建设自己楼房装上电梯
当年“全球生态500佳”的称号,令上李家村一时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顶着“明星”光环的上李家村,其后的发展却没能如外人预料的那样顺风顺水、轰轰烈烈。在周边村落快速发展的映射下,上李家村的发展步伐越迈越小,步入了十多年的“蛰伏期”。
直到2008年5月,李德龙当上了上李家村党支部书记,随后,李德龙带领村干部花了半年时间,排查摸底,签订协议,创新了“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配套、统一管理,联户自建”的“四统一联”模式。2009年,村里开始动工建设新房,2010年,151套靓丽整洁的连体别墅建成。
看到旁边的村民住上了漂亮的新居,住在上世纪80年代老房子里的那些村民“眼红,心动”。2013年,上李家村又启动第三期新村建设,2016年,140套小高层、17幢别墅基本完工,临河原拆原建的32户全部入住。就这样,全村500户人家,共有327户分到了新房。
郏翠娣说,她们现在住的房子就是第三期新村建设时统一改造的,“房子的外观都是村里统一规划的,里面装修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再进行调整。”因为当时家中有年迈的婆婆同住,所以当时建房的时候,郏翠娣就和赵苗定商量着在自家装上一个电梯,而这个在家中装电梯的举动,在现在看来,都是一个先进的举动。
说话间,郏翠娣还按下了电梯的按钮,让我们参观了这个“私人电梯”。郏翠娣说:“原来老房子拆掉,村里的估价差不多17万元左右,后来这套房子差不多19万元多点,所以除去装修,我们住进新房只掏了2万块钱而已,这个都是得益于村里的好政策啊。”
眼下,赵苗定和郏翠娣已经退休,赵苗定说他退休后,就把自家的五金厂交给了儿子打理,而他和老伴有空的时候就出去旅旅游,过上了清闲的生活。
“我们上李家村除了村容村貌环境好,各种优待老人的举措也非常多,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每人每月400元的用餐标准享受一日三餐,本人承担200元,其余由村里补助。对于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还由村里埋单,请工作人员提供上门送餐、理发、送药、陪同就医等服务。”
为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村里决定出资建造文化礼堂。文化礼堂怎么建,建成啥样,都由村民说了算。最终,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决定开设村史陈列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场所。
如今文化礼堂天天开放,村民们早上来健身、晚上来活动,其乐融融。而这些,自然也成了赵苗定和郏翠娣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采访接近尾声时,郏翠娣笑着说:“反正现在我们过的生活,跟城里人没啥两样。”
记者手记:
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缩影,不仅反映出一个普通百姓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兴旺的美好家境,同时反映出一个多灾多难国家走向复兴富强的繁荣景象。赵苗定一家的巨大变化,也正印证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历史跨越。
记者 |王菁胡蝶飞
编辑|刘家杭
Copyright © 2002-2021 武汉卫星商贸行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