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这里是岷山山脉北段,境内重峦叠嶂,地形崎岖,因迭山而名迭部,古称叠州。在那场史无前例的长征中,有两件重要的大事发生在这里:俄界会议与腊子口战役。
秋日,我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路,从西安到兰州,再过迭部前往俄界。车子在蜿蜒的山道上行驶,正值一场淅沥的秋雨之后,碧空如洗,褐色的群山峻岭之间,松林树木浓绿得如翠似玉。一路上但见山峦重叠,两侧沟深谷窄,一边是湍急的河流,另一边是陡峭山崖。巧合的是,我在通往迭部的这条山道上逶迤前行这天,恰是当年红军长征抵达此地之时。遥想当年,公路没有开通,这条山道该是多么的崎岖难行。我在丽日晴空的日子里,沿着平整的盘山公路驱车前往,而当年的红军将士们却是单衣草鞋、饥寒交迫,在腥风血雨中徒步翻山越岭。我这样想着,一路之上,不胜感怀。
从迭部县城向西南方向行驶大约两个小时后,前方视界里突然跳出一个傍山小镇,白墙红顶的屋舍,橙黄或金红的屋檐十分醒目。再走近一些,路旁沿街的墙壁上不时出现一幅幅拙朴壁画:穿灰布军衣、头戴红五星的军人队伍,有镰刀锤头标识的旗帜……几乎家家屋檐下都红旗飘扬,门前的一排老树枝梢上悬挂着大大小小的红色五星卡片,在明媚的秋阳下,鲜艳而清晰。俄界到了。
俄界原是达拉乡的高吉村,达拉乡以地处“达拉库”而得名。“达拉”在藏语里是“虎穴”的意思,仅从地名就可对这一带的地貌略识一二。
1935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号召红军指战员“坚决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同日凌晨,中共中央率红三军向俄界进发。红军进入甘南地区的第一个藏族山庄甘沟村时,正值大雨,一夜过后,山洪横溢,英勇的先头部队突破悬崖、飞栈等种种险阻,接连越过达拉河上6座悬空险桥,为大部队开道。9月11日下午,毛泽东等率红三军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与先期到达这里的红一军团会合。
在俄界,我走进村子最东头的一户人家的小院。这是一个藏式风格的普通院落,有一间小土屋和一座又黑又高的二层木屋。屋内的地面和墙面都呈现陈旧的黑色,迎面的板壁上挂着一面褪色的粗布党旗,阳光从屋顶的缝隙照射进来,将党旗上手绘的镰刀锤头映亮。这间不到40平方米的简陋土屋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留下了重要印记: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间土屋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俄界会议”。俄界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红军北上的任务与今后的战略方针。
迭部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之地。高吉村是个坐北朝南的藏族小山寨。由于信息不通,当时村里的人们听信了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土匪的挑拨宣传,集体出逃躲进山里,只留下空无一人的寨子。几天后,红军离开了,村民们才陆续从山里出来。虽然他们对这几日在这里发生的惊涛骇浪并不知晓,对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所背负的神圣使命更不能了解,但是,当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近家园时,面对的景象连他们自己也无法相信:寨子的街巷变干净了,自家的院落干净了,缸里装满了清水,来不及带走或者隐藏的贵重物品安然无恙,缺少了粮食的人家,会在灶台的醒目位置发现一块或者几块大洋,或者别的值钱物件,整个村子清新宁静得像刚从晨曦中醒来。俄界人不是没有见过当兵的,国民党的兵,土司的兵,土匪、军阀的兵,这些人哪一次过来时不鸡飞狗跳像蝗虫扫荡?但这一回,这支队伍令村民们惊诧了:成百上千的人马,在经历了数月长途远征与无数激战苦战之后,经过这个空无一人的小小村落时,依然彬彬有礼,依然秋毫无犯。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啊!他们仅停留了数日,却把惊诧和感动永久地留下了。人们很容易就打听到了:这是红军的队伍,他们的领袖叫毛泽东。
关于红军队伍与藏族百姓的关系,在这里我还听到另外一个故事。
1935年9月,一支红军部队住进了腊子口乡的朱立村。这也是个藏族村寨,坐落在半山坡上。红军来得突然,许多人见这支队伍上的人们虽然面色疲惫,但笑容亲切,也就留在了村里。红军在村里只住了一天。第二天一早集合准备出发时,队伍中却传出了哭声。原来,头天傍晚,小通信员借了房东藏族阿妈的水罐去提水,在山道上不小心把水罐打破了。早晨,红军出发前,检查群众纪律时,小通信员向指导员承认,自己打破了老乡家的东西,必须赔偿。但小战士的随身物品除了一身红军制服外,只有一把枪和一件红毛衣。武器当然不能留下,年仅十七八岁的小通信员脱下身上的毛衣时,哭了。旁边的一名老战士解释说,小战士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牺牲,红毛衣是他们留给儿子唯一的遗物。得知情况的藏族阿妈说什么也不肯收红毛衣,比比划划地表示拒绝,但小通信员和战友们执意要按纪律赔偿。推让了半天,阿妈没办法,只能收下,回身从屋里拿出一件羊皮袄(也有人说是一块羊皮)要送给小战士,双方又是一番推让。出发的时间到了,指导员命令小战士收下了阿妈的礼物。队伍出发后,指导员又派人返回,将一块银元送到阿妈手上。
俄界会议之后,红军于1935年9月17日晨占领天险腊子口,攻破长征路上的最后一道天险,打开北上通路,使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计划彻底破产。腊子口战役期间,毛泽东与一部分部队在17日天黑前住宿在朱立村,18日清晨离开。之后,他们开始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雪峰:铁尺梁。好些日子过去了,听说那支红军队伍的人单衣薄履翻越雪山走了,藏族阿妈捧着红毛衣眼泪汪汪:这群孩子,这群孩子啊……
红军走了,但藏族群众把对这支队伍的怀念留了下来。召开俄界会议的土屋旁边有个二层木楼,这是当年毛泽东主席的住处。二层木楼被原样保存了下来,一根四米多长的木头截削出台阶式的独木梯,从门口斜搭至二层的廊房檐下。房主在一旁修建了另一座木梯,让独木梯以原有的姿态摆在那里,任时光将它打磨成沧桑的模样。穿越岁月的风烟,我仿佛看见,在经过一整夜激烈的会议讨论之后,一代伟人毛泽东弯腰走出低矮的土屋,一步一步踩上这只木梯。此时,天色初现,身着灰布红军制服的毛泽东站在二楼廊檐下,面对初升的朝阳大口吸烟,心里正酝酿着中国革命的未来。
怀着景仰的心,我从新制的木梯缓步上到二楼,穿过又窄又矮的檐廊,进入了内室,这是当年毛泽东同志住宿过的房间。一脚踏进屋门,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房间仅4平方米大小,只有一铺地炕和一个小小的灶台,地炕正中,端正地摆放着一尊半米多高的毛泽东半身金色塑像,塑像上重重叠叠地披挂着十数条哈达,有质朴的白色,也有高贵的黄色。塑像面前的供台上,一层层,一排排,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数百根香烟。一侧的窗台上,堆着、挂着一串串红红的干辣椒。
迭部的乡亲们并不知道那位红军指导员和那位小小年纪的红军战士的姓名,也并不知道这支红军部队具体的番号,但他们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红军,是爱护老百姓的队伍。
十几年之后,1949年的10月,当迭部的天空飘扬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身居大山中的迭部人才真正了解,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的伟岸的国家主席,就是当年那个站在俄界那座二层木楼的屋檐下吸着烟、面色凝重的红军领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俄界,家家都是窗明几净的楼房,每一户的房前屋后遍种鲜花。他们还在自家的墙上画上红军队伍的图画,写下红军当年写过的标语。迭部人曾经亲眼见证了伟大的红军长征,这是他们的骄傲和荣耀。
多少年过去了,迭部人记住了共产党的恩情。他们把对党的感恩、对领袖的敬意,化为一个个小小的举动。于是,一行又一行的人们走进毛泽东主席曾经住过的旧居,怀着热爱景仰之心,一次次弯腰鞠躬,把辣椒挂满窗前,把无数的香烟、哈达,敬献在伟人的塑像前。
Copyright © 2002-2021 长沙云倍鑫商贸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