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以问题导向设计情景和资源;按项目过程安排教学顺序;通过“协作学习”促进建构;借助教师引导实现能力建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设计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在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记忆必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个人的心理体验与感悟,相关技术的训练与提升。这些仅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身尝试和探索才能获得。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及在此基础上建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与获得新技术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需要“变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知识课堂’走向‘能力课堂’”。[1]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课程。并且,为了促进学生创新,往往还会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习组成团队一起学习。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期望值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切实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而不能将他们作为知识体系的灌输对象,按着事先准备好内容生硬地讲授下去。“课堂教学应多采取案例教学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通过自觉的决策和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创业。”[2]首先是要努力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在创新创业课程上,当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时,往往表现得比较消极。而一旦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创作,学生就表现出非常积极投入的一面。因此,这一课程的设计上一定要求学生完成某一个实践项目。但具体完成什么项目,则应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意愿进行选择。第二是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第三是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反馈。在每次完成任务之后,都应安排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如学习思维导图之后,不但让学生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进行思维导图的练习,还在练习后让学生就自己所绘的思维导图进行相互交流。
二以问题导向设计情景和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不是靠传授而来,而是通过学习情境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而得来的”[3]。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知识结论开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而不是知识的套用。因此,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一定要尽早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但是,学生往往是带着接受知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愿望来学习课程的。并且,长期的应试教育及一些学科体系的知识传授模式也培养了学生直接学习和记忆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习惯。因此,在课程的资源和情景设计上,一定要突出问题导向。首先是从社会文化背景中引出问题。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创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已经在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上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为什么要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和如何进行创新创业这些学生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学生却未必清楚。将这些问题放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来解答,为学生提供容易感知的实际情境。这往往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关于创新创业的认知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同时,尽可能引导学生从专业学习中抬起头来观察社会的变迁。通过对各种出乎意料的创新创业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引发“顺应”过程,达到对创新创业新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是通过问题导向将课室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和自由学习的场所。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一定不能满堂讲授,而应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学习,让学习真正回归学生。当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遍。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方便的移动终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各种信息资源来回答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让学生及时提交答案,进行现场汇总和点评。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师的时间放在问题的提出和资源的指引及最后的评价上,大为精减。而学生则通过自行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参与度和学习效率都将大为提高。
三按照项目过程安排教学顺序
教材编写首先会考虑结构的逻辑性与体例的完整性,而未必按照项目的实际过程安排。如现在常见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基本都会从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创新创业者素质等讲起,然后进入创业团队组建,创业机会捕捉等。这对于“教”的体系完整和结构严谨而言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对于“学”而言则未必如此。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还完全缺乏认识,往往最难理解的便是其重要意义。而最能吸引学习者的,往往是立即可行的操作体验。因此,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需要按项目过程进行设计,让学生尽早可以进行实际的操练。按照项目过程安排教学顺序本质上是对整个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如同创新创业首先需要一个团队一样,本课程的学习也应在第一次课就讲授创业团队相关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团队,为后续的协作学习打下基础。在第二次课就对学生可以选择的创新创业项目(如“挑战杯”项目、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等)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并初步选择自己可能参与的项目。从第三次课开始,需要介绍有关创新创业的方法与技巧,为学生更好地选择实践项目提供思维工具。然后依次安排有关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商业模式、创业资源等内容,最后是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学生的项目也伴随教学进程而逐步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同步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并就信息资源应从何获取、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加以指导,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四通过“协作学习”促进建构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一起讨论和交流,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是构建团队的协作机制。即团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在价值观念上取得一致,建立起共同遵守的规则。这种机制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与创业团队的建设过程有着非常高的相似性。第二是要团队围绕所选择的项目进行协商和辩论,让每个成员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促进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借助教师引导实现能力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而不是“教”为中心。但是,仍然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恰恰相反,教师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和高级伙伴”[4]。首先,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关于创新创业意义建构的情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机会(如校外各种类型的比赛或项目、校内的创新创业基地等)来促进学生的理解。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督促和指导。在未能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之前,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依从性总体上是不高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督促,许多学生可能会放弃主动学习,而被动应付考试。第三,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虽然自我反馈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非常重要,但教师组织的成果展示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反馈。而教师的评价反馈,则更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最后都应让学生形成作品并将作品运用到真实的情景中去(如参加相关的比赛、引入投资人进行评估等)。
六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如何上好这门课,使之真正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而不是变成纯粹的应对完考试之后就束之高阁的文本记忆,仍然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诗慧,张连绪.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囿与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17,(04):71-77.
[2]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论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03):1-5.
[3]焦瑞斌.浅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02):21-24.
[4]刘灿德.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2):70-71.
Copyright © 2002-2021 武汉卫星商贸行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