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创业路的关键节点分析

2024-04-18 23:34:18

曹操,从大汉王朝一个普通官员,到割据一方的军阀,最后成为魏王。从乱世中脱颖而出,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的人生到底经历了哪些关键节点?他在这些节点上有什么得与失?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哪些教训?最近阅读三国历史,特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

有一句老话叫做“乱世出英雄”,在秩序崩坏的动荡时代,能够重整秩序、再造稳定的人就是英雄。人们读三国,总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感觉。为什么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在我看来,是因为那段时期涌现了很多以一统天下为目标的人。结束乱世,一统天下,有此志向者是英雄,能够最终完成此功者必能千载留名。这就是乱世给人的历史机遇,历史在说:来吧,谁能收拾这个乱摊子,我就让谁青史留名。

东汉末年的乱由宦官开启。袁绍挑唆大将军何进诛杀宦官,并且召集四方大军进入洛阳震慑宦官集团。何进自己被宦官反杀,洛阳也被董卓的西凉军控制。董卓的暴行引起各路诸侯的集体讨伐,曹操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节点1:公元189年,34岁,建立自己的军队。曹操联合了曹氏、夏侯氏的宗亲,并说服父亲散尽家资招募兵士,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创业团队。去参加讨伐董卓的联军,所谓一十八路诸侯讨董,实际上敢打的就曹操和孙坚两位。曹操独自去打董卓军队,失败,也由此认亲了各路诸侯的真面目,留下一句“竖子不足与谋”愤然离去。

节点2:191年,36岁,夺取第一块地盘。曹操离开讨董联军,来到河南,先是打跑了黑山贼,拿下东郡,有了第一块根据地。正好兖州黄巾军叛乱,曹操去又成功打跑了黄巾军,拿下兖州,正式成为一方州牧。之后曹操采纳枣祇的建议,对待黄巾军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分配土地,组织屯兵屯田、恢复生产。并收编其中的精锐为自己的军队。这使得曹操的战争资本(兵马、钱粮)逐渐雄厚。这也为后来能够“眷养”整个东汉朝廷打下了基础。

有了立足点的曹操,通过打袁术、打徐州陶谦,逐步扩大了地盘。但在攻打徐州时屠了几座城,这是他永远无法抹除的黑点。三国时代,除了刘备之外的几乎所有割据势力,都有屠城的记录。很难想象,一个写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菩萨心肠句子的人,也会毫不留情的“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这就是历史的扑朔迷离吧,你永远无法仅仅凭借一个方面就认清一个人。

节点三:194年,39岁,第一次大危机。曹操还没有完全打下徐州,陈宫即联合吕布在后方反叛,使曹操丢掉了兖州牧。整个兖州只剩下四座城池还在曹操掌控之下。这里曹操要感谢荀彧在后方帮他稳定住了一些势力,才不至于全盘皆输。之后用了两年时间和吕布对攻,最终赶跑吕布,重新夺回兖州。

评:这里就体现出团队人才的重要性了,荀彧之于曹操,就相当于诸葛亮之于刘备。曹操多次出征,荀彧要么坐镇后方,负责稳定后勤。要么就在前线出谋划策,只是不亲自带兵打仗而已。简直是萧何加张良的综合体。诸葛亮可以称作是汉初三杰的综合体。不知荀彧当初决定跟随曹操时,能否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对方逼死,能否想到自己终究没有以光复大汉的名臣,而是汉贼的头号帮手的身份遗留于青史。对面的诸葛亮和刘备君臣同祀,汉昭烈庙也是武侯祠,成就了历史上君臣相知的典范。荀彧和曹操,却只有“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裁)”的无奈与感伤。

节点四:196年,41岁,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上的重要一步。汉献帝从长安一路逃难至洛阳,遭逢了无数苦难,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刻,诸侯们却无人肯管。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并养活起了整个大汉宫廷系统。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道义上的便宜。相比之下,袁绍也有机会迎接汉献帝,但他最终没有这么做,体现出其战略目光的短视。

之后曹操继续四处征讨,扩大地盘。打南阳张绣,却“一炮害三人”,失去长子曹昂和猛将典韦。袁术称帝后又征伐袁术,使得后者兵败被杀。打败吕布,收服其帐下猛将张辽,彻底拿下徐州。稳住关中的马腾韩遂,使其暂时顺服朝廷。接下来将是最为关键的一战。

节点五:公元200年,45岁,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很又名,一方面它们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另一方面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天下格局。对于曹操个人而言,官渡之战更加重要,官渡败,则曹操彻底出局,失去逐鹿天下的资格。赤壁败,不过是延缓了一统天下的进度,并没有造成根本性的伤害。官渡之战有三次危机,首先,还未正式开战,刘备就在徐州反叛。曹操当即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刘备,倘若这时袁绍在前线出兵,则曹军完矣。幸运的是刘备失败的太快了,并且袁绍没有及时出兵,这才让他得以迅速返回前线。第二次危机,和袁绍对峙期间,粮草即将耗尽,曹操动了撤兵回许昌的打算。荀彧写信力劝曹操坚持下去,曹操听从了。果然出现了转机,袁绍帐下谋士许攸来投,并献计火烧乌巢粮草。第三次危机,曹操不顾手下诸多将领反对,亲自领军绕过袁军正面防线,深入敌后乌巢。但乌巢守军有一万,曹操自己带了五千人,一时攻击不下。倘若此时袁绍派兵袭击曹军大本营,或者前往乌巢的援军更快杀到,则曹操完矣。幸运的是,袁绍派往攻击曹军大本营的张郃投降了,并且曹操这边奋勇当先,在援兵没到之前就攻破了乌巢,火烧了粮草。这才导致袁绍军队大乱,最终战败。

评:官渡之战的三次危机,曹操貌似是依靠运气才安然度过,但实际上凭借的仍是自身的素质。运气固然重要,但若本身没有足够的素质,好运气也不会把握住。曹操在官渡之战体现出了果断(刘备叛乱立刻讨伐)、勇敢(深入敌后火烧粮草,以五千敌一万)的品质,相比之下,袁绍则是迟疑犹豫、错失良机。当然,许攸的投奔纯粹是运气原因了,但曹操光着脚迎接,坦诚相待,也把握住了许攸。人生这场豪赌,曹操真正做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

节点六:207年,52岁,统一北方。官渡之战后,袁绍忧愤而死,袁绍的儿子开始内斗。曹操本想攻取荆州,但听从了荀彧建议后决定彻底扫清袁家势力。曹操利用其内斗,逐个击破。袁绍的儿子逃亡乌桓,曹操又听从郭嘉建议,不顾众人反对远征乌桓。即使大雨使得道路泥泞,也敢于走一条荒路。最终大败乌桓,彻底扫清了袁家势力。班师途中路过碣石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观沧海》。

评:统一北方,仅凭此一点功绩就足以照耀千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展现出了无比磅礴浩大的胸怀,引无数后人心折。连教员这种不把秦皇汉武放在眼里的人都要感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真正做到了。当然,曹操还不满足,虽然已经53岁,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脚步不会停歇,却也带上了一丝急促。

节点七:208年,53岁,赤壁之战,错失统一良机。赤壁之战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无论是演义小说,还是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都使得这一战超脱了它原本的战争意义,变成了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它是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的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是曹操、孙权、刘备的英雄角逐、意志碰撞。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深沉感慨,也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诙谐反思。不知临终前的曹操,是否会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先休养生息、消化荆州,从而失去了一统天下最好的机会呢?

评:曹操五十多岁了,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然而历史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刚刚吞下荆州,没有好好消化就急于出击,也碰上了倒霉的瘟疫、不惜苦肉诈降的黄盖、不合时宜的冬季东风。当然,还是那句话,运气是一方面,自身的素质才是根本。曹操是一个果断勇敢的人,但对面的周瑜和孙权同样如此。可以想象,如果曹操不那么着急出击,而是先训练水军,安抚荆州。在外示好于孙权,在内彻底剿灭刘备势力。此时。等待时机成熟,一路从荆州顺江而下,一路从合肥出发,孙权如何抵挡?益州的刘璋在拿下荆州后已经写信示好,吴国一灭,益州必定望风而降。剩下收服汉中张鲁、关中马超不过是时间问题。如此天下一统可成矣。然而,历史的残酷就在于它从不允许假设。经此一战,天下三分的格局定了,虽然北方凭借人口、经济的体量优势终究能击败南方,但三者在数十年之内相互制衡,谁也无法占据压倒性优势则是免不了的。

节点八:215年,60岁,再次错失良机。赤壁战败之后,曹操将目光投向西边,打败了马超韩遂,拿下关中。杨阜建议穷追马超,没有听从,使得刘备阵营最终多了一员猛将。打败张鲁,拿下汉中,却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趁机攻打益州(此时刘备刚刚吞下益州,就领兵前往荆州和孙权争夺地盘,益州正空虚)。又失去了统一天下的一次机会。曹操没有攻打益州,而是回到许昌加封魏王,也许此刻的他想要加快称帝的进度吧。

节点九:219年,64岁,第二次大危机。曹操不打益州,刘备却迅速地与孙权议和,返回益州攻打汉中。汉中之战败,将汉中拱手让给了刘备,使其成为了多年后诸葛亮的北伐基地。此时中原多地发生叛乱,关羽也水淹七军,围困襄樊。曹操一度被震慑的想要迁都,这次听从了司马懿的建议放弃迁都,而与东吴修好,让东吴偷袭荆州以解襄阳、樊城之围。东吴很配合地没有趁乱补刀,倘若此时东吴也出兵合肥,曹操就要面临汉中、襄阳、合肥三线的战事,再加上他此时头痛病严重,能不能熬过这次危机真不好说。然而东吴选择了向盟友刘备开刀,这其实还是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后三足鼎立的均势已经初步形成,孙权不希望刘备一家独大打破这个均势。吕蒙偷袭荆州得手,曹操顺利度过危机。

评:在此之后,虽然也有较大规模的战事,但三国的地盘基本上没有变化了,曹魏坐拥北方全境以及襄阳、合肥两座重镇。东吴则是东南基本盘加上失去襄阳的荆州。蜀汉政权是益州全境加上汉中。东吴终究没能拿下襄阳和合肥,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北伐的可能。诸葛亮、姜维多次出祁山道,也终究没有拿下关中长安,北伐止步陇西。直到司马家掌权,才有了灭蜀、灭吴,然而那时候,我们熟悉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陆逊等人早已化作黄土了。

节点十:220年,65岁,死亡。有人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被彻底遗忘才是。从这个角度看,曹操并没有真正死去,无论岁月变迁,在史册里,在人心里,总有他的一席之地。曹雪芹说,“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跨过千年岁月,2009年,曹操墓高陵终于在河南安阳得到确认,可惜墓地已经遭到多次盗窃,残破不堪。曹操临终前说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他的确做到了。墓中石碑刻的不是什么“汉征西将军曹侯”,而是“魏武王”。就算荒冢破败,即使所有物理上的痕迹都不复存在,但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曹操是永生的。毫无疑问,他的千秋功过也将永远被津津乐道。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如今再回看曹操的一生,他的创业路足够精彩,也不乏遗憾。他的基业没能持续很久,但他的雄心壮志却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豪杰。他的勇敢果断、包容谦虚足以让每个人从中汲取财富。他的急躁冒进、大意轻敌、爱好人妻、狠辣凶残也化作了渔樵口中的笑料。

法国史学大师吕西安·费弗尔说过:“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我们如今以上帝视角纵览曹操的一生,如果我们有幸名流青史,后人同样会对着我们的一生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以希望从我们的人生中得到一丝教训和启示。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按照自己的想法度过一生,有能力和意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已经是莫大的成功了。至于在青史留下完美的名声,就是身外之物了。借用电视剧三国中曹操的一句话,”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 ,也许明日还会看错,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后续将更新刘备及孙氏父子的创业路分析。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02-2021 武汉卫星商贸行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