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主体,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创新意识促成社会环境的多方面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涌现和成长。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需要以创新意识的引导为前提,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是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它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地丰富和扩展。如果缺少创新意识,安于现状,满足已有的结论和方法,将会阻碍大学生创造能力的产生。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既是一个理念和制度问题,需要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的支撑;也是一个实践和操作层面的问题,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努力。
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若干条实践途径:
一是树立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先进理念。面向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体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主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大学阶段,特别是西藏高校,要尽量给大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自由的学习空间以及充足的学习资源,在软硬件方面积极营造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氛围和空间。
大学生们要学会根据所学专业的计划和人才培养特点,合理确定个人的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坚持自主学习,事实上始终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指点,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内在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领悟,创新发展。
二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育人环境。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和稳定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支持,要大力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加快教育体制的转型,创新意识才能在中国乃至在我区得到更快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追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鼓励创造学生集体的智慧,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理解、创造性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制度机制,崇尚大学生个育的传播和推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更要创设、营造鼓励观察和并引发力。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自身层面.条件:智力因素,即良好的专业基础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 着求即把创新视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视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主体性特征,即自觉性、独立性、奇心、条理性、准确性、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 观规神以及强烈的求知欲等。这三个方面的不断进展,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 学才,也是人的创造性精神品质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努力培育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它包括开拓意识、探索意识、敢为天下先的领先意识、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科技意识、人才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敢于破除习惯性思维、不断解放思想的勇气和胆量等。
二是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教师做起。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只有通过创造有利于问题意识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提问氛围,才能逐渐地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技能。学生学会提问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提问题的范式,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范例,学生在教师的引问下潜移默化地学会发现思考问题的范式,从而缩短自己提出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在我区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情景和机会。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联想、推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认知发展进行讨论等。
三是培养追求新意的好奇心和追根刨底的探索精神。好奇心是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态表现。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益,也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教学中,我们要坚决摈弃“填鸭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善于用启发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甚至异想天开,培养学生追根刨底的探索精神
Copyright © 2002-2021 武汉卫星商贸行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