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将就业摆在“六稳”工作、“六保”任务之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2024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选择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应当作出新尝试,形成贯穿大学生成长的指导服务体系。
从“大而全”向“小而精”转化,做到就业创业指导精准化。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日趋增多,一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采取的是常规化、大众化、粗放式的服务,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相近、方式雷同,学生在求职时模式化、样板化,缺乏竞争力。每个毕业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专业背景、学习经历、综合能力和就业需求各有不同,“撒胡椒面”式的就业创业指导,不适合学生个体差异化成长。高校应采取精准的就业创业指导,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诉求,通过对课程设置、人员配置和资金投入进行精准规划和设计。“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高校应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有足够的前瞻性,秉轴持钧、量体裁衣,为他们提供精准化的建议,真正解决在职业规划、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从“踩高跷”向“接地气”转化,做到就业创业指导多元化。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不仅是就业过程中的育人服务,更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服务;不仅是基于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服务,更是充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服务。有些高校的就业育人服务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缺乏对行业需求的量化研究,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定位不准,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在数量上和结构上不匹配,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现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要“接地气”“沾土气”“冒热气”,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就业创业的所思所想。通过建立健全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贯通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就业育人体系,将就业创业教育前置于人才培养定位、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延伸至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等,使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和高校育人使命在互融共通中形成闭环。
从“固定场所”向“网络平台”转化,做到就业创业指导信息化。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非常迅速,覆盖面广,单纯以教室为固定场所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已不适应时代特征。根据当今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特点,高校可借助融媒体优势,做好就业指导课云端,以网络云游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和岗位,与实际就业密切结合。可充分借助短视频平台,通过视频、图片、VR等多种载体,以情景互动、模拟仿真、沉浸式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互动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指导他们认真分析自己的能力,确定理性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自身优势。比如,指导毕业生拍摄短视频、录制“云简历”,主动适应“云招聘”“云面试”等新的求职方式,让招聘者对自己有更直观、更立体的了解,从而增加求职成功率。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Copyright © 2002-2021 武汉卫星商贸行版权所有